文化盛宴还是消费烟火?——国庆中秋文旅“非遗秀”的另一面
发布时间:2025-10-04 | 浏览次数:31

在这个双节同庆的长假,全国多地掀起了“文旅+非遗+科技”的热潮。贵州思南的花灯巡游、上海徐汇的光影艺术、各类古镇庙会……几乎每个地方都在争相打造一场又一场的文化狂欢。

表面上看,这是文化自信的展现,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。但如果仔细审视,我们或许要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:这真的是文化的复兴,还是地方经济的消费秀?


1. 非遗是否正在变成“舞台化消费品”?

花灯、庙会、民俗表演,本是扎根于社区的生活传统,带着浓厚的乡土意味。然而在如今的文旅热潮中,很多非遗项目被快速包装成“节目”,被挪进了景区和广场的舞台。

  • 观众是游客,不是社区居民;

  • 内容是“表演”,不是生活日常;

  • 目的更多是“拉动消费”,而非传承技艺。

当“非遗”失去了生活土壤,它还是“遗产”吗?还是只剩下一个可以卖票的表演符号?


2. 科技光影:文化加分,还是掩盖空洞?

许多地方用投影、灯光秀、AR 技术为古迹、传统节日增色。这当然吸引人眼球,也满足了年轻人“打卡”的需求。
但问题是:科技是加分项,还是遮羞布?
如果文化本身缺乏内涵,只靠光影包装,就像是“短视频特效”一样,热闹一时,却无法留下真正的记忆。


3. “节日经济”还是“节日绑架”?

地方政府热衷办花灯、庙会、演唱会,理由是“促进消费”。但这种模式往往意味着:

  • 交通拥堵、门票涨价、物价上浮;

  • 当地居民生活被打扰,城市变成“游客的舞台”;

  • 文化活动失去公共性,成为某种“景区经济”的推手。

节日,本应是家人团聚、社区分享的时刻,却越来越变成“被动消费”的场景。谁在真正享受?谁又在真正买单?


4. 文化自信还是文化幻象?

如果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只能通过一次次“庙会+灯光+烟火”的循环来体现,这种“文化自信”未免太脆弱。真正的文化自信,应当体现在:

  • 传统技艺能否进入教育系统,代际传承;

  • 当地居民是否认同并参与,而不是被动围观;

  • 非遗是否有生命力,而非只是一场节日表演。


结语

国庆中秋的文旅盛宴看似热闹,实则折射出一个问题:我们是在复兴文化,还是在制造一种消费幻象?
或许答案并不在烟火与灯光中,而在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点滴里。真正的文化,不该只是节日的狂欢,而是平日的呼吸。

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

·地址:广西横州市横州镇环城东路125号
·电话:13517611209 ·邮箱:2522707771@qq.com
Copyright © 2025 永利茶业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