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下一轮五年规划,又一次站在了一个古老而新的十字路口:到底要做“世界工厂”还是“世界市场”?
报道指出,中共将在会议上重点讨论制造业与消费的平衡,尤其是在“高科技制造”继续成为战略重点的同时,国内消费依然疲软,内需提振乏力。
表面上看,这是一次经济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;但深层来看,这其实是一个关乎中国模式可持续性的文明问题。
一、“工厂神话”的尽头:当制造已不再创造真实财富
过去40年,中国的制造业奇迹无疑是经济腾飞的根基。从螺丝钉到新能源汽车,从代工到原创,中国成为全球最完整产业链的拥有者。
然而问题在于——制造业带来的繁荣,越来越像是一种“高耗能低回报”的幻觉。
今天的“高科技制造”,往往伴随高补贴、高债务和过剩产能:
争议观点:中国不是缺工厂,而是缺一个敢于让部分工厂“死掉”的机制。
没有退出机制的制造业,不是国家竞争力的象征,而是系统的自我耗损。
二、“消费救国”的幻觉:当荷包空了,口号再热也没用
有人主张“让中国人多花钱”是下一个增长引擎——但这个逻辑站不住脚。
消费不是靠意志力提振的,而是靠信心 + 预期 + 公平的分配机制。
今天,中国居民储蓄创历史新高,为什么?因为他们怕。怕房价、怕就业、怕孩子教育、怕养老。
在这种恐惧结构下,任何“促销式刺激消费”都只是饮鸩止渴。
争议观点:中国的消费问题不是“消费意愿不足”,而是“分配机制错误”。
只要财富高度集中、税制结构单一、社保体系不稳定,中产就不敢消费。
让人买单的前提是——他们得先敢花。
三、制造与消费的错位:国家想造未来,人民想活现在
更深层的矛盾是:国家战略的时间线与个体生存的时间线错位了。
国家希望通过高科技制造布局未来20年,而老百姓想解决的是当下3个月的账单。
这导致了“国家富、人民穷”的怪现象——
从外部看,中国的产业升级令人瞩目;
从内部看,年轻人躺平、中产焦虑、小企业破产。
争议观点:如果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升级没有同步带来居民收入升级,那它只是结构幻觉。
没有消费信心的科技强国,只是空转的机器帝国。
四、打破二元选择:不是“工厂对消费”,而是“制度对未来”
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该押注制造还是消费,而在于能否建立一个让两者互相生长的制度生态。
制造业的升级需要创新机制、产权保护、金融支持;
消费的释放需要公平分配、社保体系与教育信任。
争议性建议:
让制造业利润真正流入居民收入——国企分红制度化、产业政策让利民间。
建立“消费红利回流机制”——通过税收返还与社保支撑,让消费回到循环闭环。
科技不再是国家的玩具,而是社会的福利——人工智能、新能源成果应更多惠及普通劳动者,而非少数寡头企业。
政治化去风险——减少“国家安全”对经济决策的过度干预,恢复市场信号的真实功能。
五、结语:未来的对决,不在“制造与消费”之间,而在“国家与公民”之间
未来十年,中国最大的挑战不是外部竞争,而是内部协调:
当国家机器继续追逐高科技“荣耀”,而民众追求生活安全感时,这种张力若不解决,任何五年规划都只是表演。
真正的现代化,不是建更多工厂,也不是逼人民多消费,
而是让制造业的繁荣 “转译为生活的温度”。